黄海文学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小说 散文 诗歌
开启左侧

(转发)作诗填词的入门课:诗词格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6 2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词格律基础》

基础知识

一、韵

      韵的历史起源

      上古时期有了诗歌用韵,但是仍然没有形成韵“韵“的概念和术语,故《说文解字》中并没有韵这个字,而段玉裁的说法是《说文》中的均字就相当于韵字,而在宋代,郑樵便说过,名之曰韵者,盖取均声也

      顾炎武在《音学五节》说,考自汉魏以上之书并无言韵者,知此字比起于晋宋之下也,清人认为韵字最初出现于陆机的《文赋》,“收百世之阙文,採千载之遗韵“及”或詑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但并非是音韵的意思,李善注:”短韵,小文也。“而《文赋》中讲音韵的地方说的是”其遣言也贵研,暨音声之迭代,若无色之相宣。“而最早用于音韵的韵字大概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异声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韵的概念

      押韵的意思是在诗文中,上下两句相对位置(主要是句末),使用尾音相同的字,造成语音的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感。所以说押韵的韵只注意音节的收声的部分,可能是去掉声母后的介音、韵腹和韵尾的部分,比如《泊秦淮》,即韵腹和韵尾,这部分被称为韵基,另一种说法是韵腹、韵尾和声调组成韵基。(宋词可以上去同押),元曲可以四声同押。(稍微提及韵的历史遗留问题和韵部)

      反切法

      反切是在对汉语音节二分的基础之上,采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唐武玄之《韵诠》云:“反音者,呼连两字成一音。”这是目前可见的最早对反切的解释。解释反切两字之义,说明反和切两个字都是同一个意思的术语。其格式为:某某反(翻)或某某切。“反”或“切”前面的两字就是用来注音的字。

      两个注音的汉字,一个在前(或在上)一个在后(或在下),在前的称为切语上字,在后的称为切语下字,用这两个字的读音去拼合个新的字音,这就是反切。具体地说,切语上字取声母(即该字之首音),  切语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即尾音),由于反切上下字本身也是一 个声韵调结合体,所以在拼读中必须首先进行分解取舍然后才能拼合成新的音节。

二、四声

      四声起源

      秦汉时代汉语已经具备声调,《诗经》中大多的脚字声调相同,说明当时的人已经能够利用声调来造成诗歌押韵的音律美感。但历史上对于声调的认识和归纳确实南北朝时期的事。《南齐书·陆厥传》记载“永明末盛为文章,吴 兴沈约,陈郡谢姚、琅讶王融,以气类相推毂; 汝南周颗,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 平上去人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 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 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这一时期的南朝文人,发现了汉语的声调,并把他们归纳为四声,即并上去入,但很多书都已经遗失,只能从后代的记载中了解一二。

      四声概念

      现在能够看见的古人对四声的解释是唐代元和间僧人处忠的《元和韵谱》,该谱已佚,沙门神珙所撰《四声五音九弄反组图)序文中引述了处忠的说法,云:“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人声者直而促。”这个解释对于“人声”的意思比较明晰,“平上去”三声不知所云。明代释真空有一首关于声调的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人声短促急收藏”,同样不清晰。据《利玛窦札记》记载,明代来中国传教的外国传教士郭居静倒是曾从音乐的角度研究过声调,但不见其著述,具体内容不明

      入声

      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南方方言还有保存的一些入声,而普通话中,入声变为去声和阳平的比较多

三、平仄

      唐代时,诗律逐渐成熟,诗律对于声调的安排成为定式。这就是将四声分为“平仄” 两部分,即:“平声”为平,“上去人”三声为仄,此分类主要区别声调的高低抑扬,以形成诗词格律模式。(平声又分为阴平和阳平)

五、对仗

      对仗的种类

      词性相对即可,划分起来大概为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4)颜色词(5)动词(6)副词(7)方位词(8)虚词(9)代词此外,还有连绵词跟连绵词相对,人名跟人名相对,地名跟地名相对名词再细分还有以下几类(1)天文(2)地理(3)时令(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

      对仗方式

      一般为中两联对仗,即颔联和颈链对仗,但还有首联、尾联也对仗的,还有少于两联对仗的。长律的对仗一般也是尾联不对仗,首联随意,中间部分一般对仗。

      对仗的讲究

      

      即按照同类词相对的原则(名词按照小类进行对仗),但是也有例外,比如用在语言中常常并列的词语进行对仗,如天地,花鸟等,虽不同属于名词小类,但是也算是工对。还有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也是工对,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海,草与木,所以地理对草木也是工对了。

      宽对

      创作过程中不应该为了过度追求工对而损害了内容,所以可以使用宽对,即天文词对时令,地理对宫室等,再宽一些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再宽的话就是半对半不对,比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还有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类情况多用于首联或者颔联。

      借对

      有在句内用这个字词的甲义,而用这个字词的乙义与对句对仗,如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还有借声音的,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

      流水对

      一般的对仗是两句话具有独立性,但是流水对是这两句话合起来是一个整体意思,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来说,律诗的对仗并不如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手法高超的诗人可以用工整的对仗表达更美妙的内容。所以说,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摆托对仗的束缚来完善意境,但是初学诗词时还是要学好对仗来打好诗词写作的根基。

六、理念框架

      诗的种类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为古诗或古风,一般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再者,一般认为不受近体诗格律限制的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

      近体诗一般遵循四个原则,1押平声韵.2每句的平仄有规定。3每篇都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讲究。4每篇八句,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绝句除外)再细分的话有长律或者说排律,有七言的也有五言的,通常再题目中表明韵数如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有绝句(此处指律绝,古绝划分为古体诗),为四句,五言二十字,七言二十八字。

      律诗的韵

      韵书

      最早的是三国魏李登的《声类》,在《隋书》中记载,“《声类》十卷,魏左校李登撰”但这是还不能很好的作为押韵工具来使用,《隋书》中还有记载“《说文》、《字林》之属,唯别体形。至于寻声推韵,良为疑混,酌古会今,未臻功要。末有李登《声类》、吕静《韵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而全无引据,过伤浅局,诗赋所须,卒难为用。”而李登以后,有记载的韵书逐渐增多,到了南北朝时期,所出韵书大概有三十四种,而且由于这段时期的韵书中问题还有很多,所以并没有形成一本公认的能够作为标准音的韵书。

      在从隋朝到宋这一期间,是韵书发展的第二阶段,出现了陆法言的《切韵》,该书的基本框架是由萧该、颜之推、卢思道、薛到衡、刘臻、魏彦渊、辛得源、李若、陆爽和陆法言一共十人集体讨论确定的,后人称之为“长安论韵”由陆爽的儿子陆法言记录下来,大约二十年后,陆法言以此为基础,参考当时流行的韵书,编成了《切韵》

      从元到清末,是韵书更加繁荣的第三阶段,元人周德清编撰的《中原音韵》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曲韵和词韵,《中州音韵》和《词林正韵》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据统计,明清的韵书大约有167种,有反映时音的,有反映古音的,还有古今混合的。

      押韵讲究

      律诗在尾部押韵,然而第一句的押韵比较自由,也可以押邻韵,邻韵到了晚唐才流行起来的,宋代比较多,而在王维、李白和杜甫等盛唐诗人的律诗中比较少见。

      律诗的平仄

      五律

      五律的平仄有四种类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的平仄形态便由这四种类型组合变化所得。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还有一种是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还有一种是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七律

      七律可以看作是五律的扩展,方法是在五律的五字句前面加一个两字句的头

      (1)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还有一种是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还有一种是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粘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孤平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

      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详见下文。

      一种特定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


七、词学概念

      词的种类

      通常以五十八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五十九到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但这是不怎么严谨的分类方法,具体的分类方法以后再说。

      词谱

      按词填谱,它的含义首先是指按照音谱,但是这要求词人必须知音识曲,比如宋代的柳永、周邦彦和姜夔等词人,然而大部分词人不谙音律,作词也就不能依照音谱,所以,按谱填词也就变成了“前任按律以制调,后人按调以填词”慢慢的,词谱也就取代了乐谱。

      而词谱取代乐谱,除了部分词人不谙音律之外,还有就是因为乐曲的变动,一个曲调的音谱、歌法失传以后,成为了绝唱,但是词调有前人用文字声律定型下来,就能够独立的流传。

      宋代是否有后代那种表明平仄、句读的词谱问世,尚不可考证。而到了后来宋词音谱失传以后,按谱填词的含义也就变成了依照词谱进行填词,而在明清时期,词便成为了一种纯文本的艺术形式。康熙在《词谱序》中写道“夫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否则,音节乖舛,体制混淆,此图谱之所以不可略也。“

      词谱比近体诗有更多的规矩制约,但是也因为句式不同、韵位多变等原因比近体诗有着更加灵活的状态。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现代人填词一般用《词林正韵》,词林是在《平水韵》的基础上对于韵部的整合,要注意的是,有些词牌是习惯上用入声韵的,比如《念奴娇》《忆秦娥》等

      平仄的话依照词牌填即可,要注意的是句式最好要按照此谱中所给例词进行断句。

      对仗的话,有些词牌中是有小的对仗的,比如《高阳台》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作者:是_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370619/ 出处:bilibili
文章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诗词基础格律 - 哔哩哔哩 (bilibili.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6 22: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格律检测工具有很多,不妨一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3 09: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海文学. ( 鲁ICP备19005798号 )

GMT+8, 2024-12-28 05:20 , Processed in 0.01985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