圪梁梁上的那片红 散文 沈良明 秋分过后,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吹过原野,拂过脸庞,已经夹带了丝丝凉意。路边树叶慢慢金黄,小草也悄无声息换着衣裳,晨曦暮霭中累累果实将枝头压得老长老长,蓝天暖阳下的山西孝义画卷已经明显的秋的讯息。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我独喜欢秋。 二年前的深秋,背着长枪短炮的一群摄友,是在原住民的引导下来到孝义兑镇镇新民村和产树源的。我们在一片片红红的高粱地中寻找《红高梁》中九儿的身影,寻找把红高粱拍得富有情感和诗意的张艺谋。九儿和类似九儿的故事自是没能出现,也不曾听到张艺谋的呼唤,但窑洞前后的花椒树、枣树,那一嘟噜一嘟噜的花椒、红枣,还有圪梁梁上成片的柿子树,挂着火红的柿子,那片红,在能流淌出乌金的黄土地上,显得异样的珍贵,一下子让我们记住了她的容颜。 从此,我喜欢上秋,喜欢上圪梁梁的那片红。 没有雪的冬是不完美的冬,没有色的秋是不完美的秋,而孝义的秋不能没有红。 国庆前夕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寻找记忆中的那片红,我和孝义市作协的三十多位老师又一同踏上了孝义新民村这块土地。不曾想,一个比九儿更传奇更励志的故事在秋色中染得通红。 我们坐在新民村村民委员会的会议室里,在时钟的滴嗒声中,十五年前选举村主任的故事又在秋风中飘了过来。 那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新民村村民坐在破旧的窑洞里,把一个户口不在新民村只因出生在新民村的建筑承包商郑重地填到了村主任的位置上,这个人便是因为上级主管部门写下“随民意”三个字而走马上任的穆允青。 穆允青在村主任的位置上,用了十五年时间来诠释“随民意”三个字的含意。 村委出来左转的坡上,一棵老槐树旁,有一座不知建于何年的水井坊。它讲述的“旱塬水缺,唾沫洗脚”故事,在老槐树下传了一代又一代。老一辈在这里,扁担一头挑着星星,另一头才能挑到饮用水。而如今新民村的村民,坐在家里就可以欣赏自来水音乐般汩汩流淌的声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后辈会忘却自建水塔、建200米深水井、铺几里水管的艰辛,会习惯成自然,但这一代的新民村村民,一定会把挖井人装在心里填在选票上。这就是民意。 村里塌陷过的村道、出村雨天泥泞的小路、破旧坍塌的窑洞,还有夜晚的黑,催生了单纯的人性和伟大的母亲,如今也许只有历史还有记忆还有感谢,整洁的院落、“五纵三横”全部硬化的的街道,还有路边的花朵,在百盏路灯照亮下,不用说,村民们写在脸上的笑容一定源自心里。
垣上还没红透的柿子在秋风中,探出躲在树叶后面摇晃的一个个身影,象是念及穆允青自己投资近500万改善生态的恩惠。新民村没煤没铝没铁没矿产没什么象样的矿产资源,在别的乡镇快速致富的时候,只有山峦一日不息在吸收着日月精华,哺育着不多的核桃树、柿子树、枣树和花椒树。十五年的时间,穆允青把核桃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南垣柿子产业合作社借力微电商,围绕牛心柿子开发出柿子酱、柿子醋、柿子酒、柿子茶等系列产品,搞得风生水起,沟沟卯卯全种上了这些经济作物,每到秋天,柿子红、枣红、花椒红,老百姓的口袋红,圪梁梁上红红火火。 “秋霜染柿林,红遍南北秦,结柿不须问,孝义第一品。”圪梁梁上的柿子红了,穆允青红了。 这位朴实的山西农民,用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十五年,把圪梁梁上的那片红绘进了老百姓的心里,绘进了孝义的画卷。 十五年的岁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如果说穆允青当初上任是一种无奈,那上任后的十五年则是源自内心对新民村的的热爱。诗人艾青在《我深爱的土地》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爱得深沉,既是对“随民意”的诠释,也是对圪梁梁上那片柿子红的诠释,更是对穆允青人生的诠释。 我喜欢圪梁梁上的那片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