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文学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小说 散文 诗歌
开启左侧

麦口儿天(张延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延伟 于 2025-5-6 17:36 编辑

麦口儿天
张延伟

  在乡下,人们习惯把麦收时节叫作“麦口儿天”。
1
  麦口儿天不仅属于辛勤劳作的大人,更属于天真烂漫的孩子。从麦地,到麦场,再到农家小院,乡村里的旮旮旯旯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对孩子们来说,麦穗一泛黄,快乐便随之而来。大人们偶尔会趁傍晚收工的机会掐一小撮麦穗回来,放火上把芒刺烧去,一种特有的香味便在灶屋里弥漫开来。早就急不可耐的孩子拿起一支,两手对着狠劲儿揉搓一阵儿,再鼓起腮帮把糠皮吹去,顾不得满手灰黑就把麦粒填进嘴里。在物质匮乏的年月,这不啻是一种美味了。
  人工收割的麦子拉到麦场里,再套牲口拉着石磙碾压脱粒,从此“吱吱呀呀”的响声此起彼伏,要昼夜不停地延续二十多天。碾场时,石磙后面会挂个二尺见方的半圆形石“落(lào)子”。征得父亲同意,我用手扳着木楔盘坐在落子上,看着捋得扁平的麦秸在眼前闪过。拉石磙的黄牛间或停歇一下又迅疾起步,落子猛然一抖,会把忘形中松手的我掀落下来,于是就势躺在松软的麦秸上打几个滚儿,在父亲的呵斥中爬起来躲到一旁。
  晚上,我常跟着在生产队当保管的父亲睡在麦场里,闻着新麦的清香,数着满天的繁星,听着石磙碾麦鸣奏的“丰收曲”入眠。跟父亲看场,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用麦秸秆做麦笛、编玩具。
  做麦笛要选择尺许长的粗壮麦梢,小心翼翼地用麦秸篾片自下而上划出一条缝隙来,关键得把握好分寸,距麦穗太近不行,太远也不行。把麦穗掐去,用嘴含着麦秆一吹,就“啾啾唧唧”地响起来,像虫叫,似鸟鸣,悦耳动听。我会不厌其烦地做成一支支麦笛送给围在身边的小伙伴,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
  用麦秆编玩具则有些费事。挑选一大把粗壮的麦秸秆,放在麦场防火的水缸里浸泡一夜,使其变得柔韧结实。然后捏一两根这样的麦秸秆在手,经过一番左折右绕,翘尾巴的蝎子、尖嘴儿的老鼠、长耳朵的兔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小玩意儿便呈现眼前。在伙伴们羡慕的目光里,我也油生一种成就感。
  傍晚,我们在麦场上“捉迷藏”。那些堆得小山似的、未辗压脱粒的麦垛被我们掏出一个个小洞,然后蜷缩着身子钻进去,再从里面用麦秆把洞口堵上,静等小伙伴们来找,哪怕汗流浃背、麦芒刺身也全然不顾。有一次,一个小伙伴因为长时间没被发现,居然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大家长时间找不见他才慌乱起来,最后还是大人们一起帮忙扒拉着麦垛四下寻找,这才把睡眼惺忪的他从麦垛里拽出来。
  更让孩子们留恋的是“蹓场”时。麦秸堆垛前要再碾轧一遍,除了把其中遗留的麦粒挑拣出来,还让麦秸变得更加扁平柔软,既方便堆垛,又易于将来喂牲口,称之为“蹓场”。
  蹓场是个紧张活儿,所有麦秸要在一天内碾完堆垛,需要生产队的所有男女劳力一齐忙活,挑秸秆的,扫麦糠的,扬场的,堆垛的......这一场麦秸刚收起,那一场紧接着就又摊出来了,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为了犒劳大家,下午后半晌,队里专门派几名巧手媳妇去金法姥姥家帮着烙油馍。“猴儿精”的孩子们也要千方百计磨蹭到大人收工。
  皎洁的月光下,十多个麦秸垛都堆好了,香喷喷的新麦面葱花油馍也送到麦场里来了。队长亲自端着馍筐,一人一个给大家分油馍。分到最后总有剩余,早猜透我们心思的队长把一个油馍掰成几块儿,分给在场的孩子们。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大人一边笑我们是“饿死鬼托生的”,一边又把自己手中的油馍撕下一大块儿递给我们吃......
2
  入学后,再逢着麦口儿天,我通常还会做两件事——拾麦穗和捡麦茬。
  学校里在焦麦炸豆时放“农忙假”,麦假里还要给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布置拾麦任务,美其名曰“勤工俭学”,说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劳动技能和珍惜粮食的美德。
  有的家庭宠溺孩子,任由他们疯跑玩乐,开学时从粮囤里挖些麦子上交学校。而我们弟兄仨特别是作为老大的我就没有这般幸运。奶奶岁数大,伯父身体残疾,家里原本劳力就少,要强的父亲着意培养我们热爱劳动的品格,他和母亲头顶烈日在前面割麦、打捆儿时,要求我们把碰折和散落的麦穗拾到一起,尽可能做到“颗粒归仓”。
  麦场里的电动脱粒机由各家轮流使用。轮到我家“打场”时,父母负责向机器里填塞带穗的麦秆,我们则需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用木锨把麦粒拢在一起,用桑杈把脱粒后的麦秸挑离开机器等,打完场往往会得到一根冰棒或一瓶“汽水”作奖励,令我们觉得一切劳累都是值得的。
  因为始终惦记着老师布置的拾麦任务,暂时不割麦或不打场时,我就㧟着竹篮到别人收割后的麦地里捡拾落下的麦穗。尖锐的麦茬把脚面挂蹭得满是血痕,间或不小心还会被芒刺扎破手指,我都毫不在乎。偶尔会幸运地在路边捡到一小堆儿从架子车上散落的麦子,就美滋滋地找个树荫坐下,小心翼翼地把颗粒饱满的麦穗一一掐下来装在篮子里。
  回到家,我把麦穗倒在簸箕里,脱下一只鞋抓在手里,用劲儿把鞋底摁在麦穗上来回揉搓着脱粒,然后让奶奶帮着簸去糠皮,像宝贝似的把金灿灿的麦粒装在袋子里保存起来。开学时,我总因超额完成老师布置的拾麦任务而得到一支圆珠笔或两个作业本之类奖励。
  捡麦茬则是一种自发行为。那时候尚不时兴“套播”,只要地里墒情允许,更为了将来中耕除草方便,人们会用牛、骡等大牲口把麦茬地犁过之后再种玉米。这就为我们趁星期天捡麦茬提供了机会。
  捡麦茬的时间多选在下午,地点则是远离村庄、方便我们施展手脚的“大块地”。小伙伴有㧟荆篮的,有背竹筐的,因为用车子装麦茬要比篮子容易且装得多,我们弟兄三个搭伙干脆把家里的架子车拉了出来。
  时至仲夏,后半晌的阳光依然强烈。我们却顾不得这些,各自选好“领地”开始干活。地里的麦茬一撮一撮的,有的裸露在外面,有的半掩在土里,小伙伴们时而弯腰,时而蹲坐在地上,先用手轻轻地把麦茬拽出来,抖落根部粘连的泥土,再一堆堆地摆放整齐,末了抱到地头儿集中起来......虽然累得汗流浃背,却一个个干劲十足、热情不减。
  傍晚,当村子里升起袅袅炊烟时,车子上和篮筐里也都装满了麦茬。此时岗坡地里凉风习习,我们还要趁势在地里翻几个跟头、打几个滚儿,相互追逐着疯跑一阵,浑身上下脏得像个“泥猴儿”似的,这才心满意足地踏上归程......
  捡回家的麦茬,可以压进粪坑里沤制农家肥,也可以堆起来烧火做饭时使用。麦茬火不疾不燥,特别适合烧鏊子。每当母亲用麦茬烧火焙焦馍、摊煎饼时,想到有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在里面,觉得焦馍和煎饼吃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味美可口。
......
  只是,自从耕种实现机械化作业之后,三五天时间就“麦罢”了。真正意义上的麦口儿天,则永远留存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通联:河南省禹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张延伟
电话:13569921466
邮编:46167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编辑老师点评指导。敬请斧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海文学. ( 鲁ICP备19005798号 )

GMT+8, 2025-5-10 00:13 , Processed in 0.01796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