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文学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小说 散文 诗歌
开启左侧

杨朔宛如蜜蜂 曹丽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19 21: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明华似水 于 2019-6-19 21:24 编辑

杨朔宛如蜜蜂(外一篇)  
      曹丽芹

     杨朔是我国文学界公认的第一流的散文作家,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等职。
    他的作品主要有散文集《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鸭绿江南北》、《万古青春》和《杨朔短篇小说选》以及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等。他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多生活气息浓郁都、感情真挚、诗意盎然、构思精巧、曲折有致、脍炙人回的佳作,除了他具有很深的文学修养,既工于古典诗词,又熟悉群众口语,还精通英语,形成了清新、绚丽、凝炼,熔中外古今、口语文言于一炉的散文语言和风格外,还在于他像一只不知疲倦四处采花酿蜜的蜜蜂,用自己心血的结晶歌颂祖国、赞美人民。
  杨朔在《荔枝蜜》一文中这样称赞蜜蜂:“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蜂却又多么高尚啊!”他在看到在水田里辛勤插秧的农民时有感而在该文中接着写道:“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蜜一一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已变成一只小蜜蜂。杨朔在本文中从蜜蜂辛勤采花酿蜜,联想到我国劳动人民对祖国的贡献,用借物喻理的手法,以小见大,掲示深刻的主题,借蜜蜂采花酿蜜赞美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而歌颂劳动人民勤劳、忘我的崇高品质。他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则明确表示自己愿意像蜜蜂那样,为了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永远辛勤劳动、无私奉献。
  杨朔文如其人,是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之人。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晋察冀野战军担任新华社随军记者,参加过清风店战役、解放石家庄和平津战役,哪里战斗最激烈,他就到哪里去深入细致地采访前线将士的英雄事迹,及时写成文章予以歌颂。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和志愿军一起跨过鸭绿江,艰苦地战斗、生活在一起,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就是他在朝鲜战场上深入体验生活的结晶。散文名作《平常的人》也是他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精心“采花”酿造的“蜂蜜”。他在该文中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位志愿军战士在完成炸江桥断绝敌人逃跑后路的任务时,被敌人射来的一颗子弹打穿了脚掌,在一个山洞里得到朝鲜老百姓的精心护理与治疗。一位懂医理的朝鲜老大娘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护理他,每天采来草药为他治伤。在他的脚伤尚未好完之际,他为了重返前线多杀敌人,早日打败侵略者,彻底解放朝鲜,与山洞中的朝鲜老百姓不辞而别,但他吃了朝鲜老百姓的饭,得到了朝鲜老百姓的护理与治疗,临行前他给朝鲜老百姓留下了钱。他的行为把朝鲜老百姓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位志愿军战士虽然是一个平常的人,但他却具有中国人民的美德和伟大的性格。如果杨朔不是一只辛勤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蜜蜂,就不可能采到如此珍贵的花粉,更不可能酿造出《平常的人》这一香甜的蜂蜜。
  杨朔认为那些“报纸上不见他的姓,传记上不见他的名”的普通人,那些成千上万的无名英雄,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主人,他竭力歌颂他们。散文名篇《雪浪花》是杨朔精心采集“花粉”酿造的表现外号叫“老泰山”的渔民心灵美的另一种“蜂蜜”。他在该文中写道:“月亮圆的时候,正涨大潮。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喇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抗坑坎坎的,倒像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几位姑娘看到这些奇形怪状的礁石好奇地议论起来:“礁石硬得跟铁差不多,怎么会变成这样子?是天生的,还是錾子凿的,还是怎的?”70岁的“老泰山”从刚拢岸的渔船上下来时听到了姑娘们的议论,立即接过话头:“是叫浪花咬的。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这位“老泰山”从小走南北,见多识广,多才多艺,聪明能干,在当地群众中很有威信。在杨朔的心目中,“老泰山”恰似朵浪花,他与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就形成了时代的大浪潮,彻底改变了旧江山的面貌,使祖国欣欣向荣,日益富强。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杨朔这种辛勤采花酿蜜、无私奉献的“蜜蜂精神”,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我们的祖国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甜蜜。
  
 
                                              闻一多甘为红烛精神
  
         
  家喻户晓、久唱不衰的《七子之歌》的词作者闻一多是湖北省浠水县人。这位1899年11月24日出生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一生像红烛那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给人民谋幸福,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的英名永垂史册!
  闻一多曾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曾赴美留学,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等校学习,曾任《清华周刊》、《清华学报》编辑,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和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诗集《红烛》、《死水》,评论集《闻一多论新诗》,古典文学研究《楚辞补校》,《神话与诗》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整理研究颇有建树,郭沫若对此曾由衷赞道:“就他所己成就的而言,我自己是这样感觉着,他那眼光的犀利、考索的嗨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是后无来者的。”一多赞美红烛,心甘情愿像它那样不停燃烧直至化为灰烬,把光明奉献给人间与人民。他在《红烛(序诗)》中写道:“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底梦,烧沸世人底血一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以上诗句袒露了闻一多的心曲与迫求。
  闻一多的“红烛精神”,在他与妻举行婚礼时也有较好的展现。当时,他顶着重重压力冲破家族习俗,在举行婚礼时不祭祖、不行跪拜礼、不叩头、不闹新房。此后他的几个弟弟结婚时,都不叩头和行跪拜礼,都像闻一多那样只行鞠躬礼,传统礼教就这样被他们摒除了。
  闻一多的“红烛精神”,也包含着他的执著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抗日战争爆发后,闻一多对日本侵略者无比痛恨,从此开始蓄胡须,并明确表示:“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言行一致,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剃了长长的胡须。闻一多的“红烛精神”,在《最后一次的讲演》一文中展露得淋滴尽致、震越人心。1946年7月11日夜,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因积极参加反内战、反独裁的政治斗争,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在西南联合大学执教的闻一多也因反内战、要民主而被列人国民党特务暗杀的黑名单。李公朴遇害后,闻一多悲愤交加、怒发冲冠,在“李公朴先生死难经过报告会”上,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国民党特务的丑恶罪行,作了题为《最后一次的讲演》:“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竞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写出了出了千万人民心中压着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暗杀!李公朴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遇了反动派的暗杀,你们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人民!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就在演讲结束后的当天下午,闻一多也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惨案发生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董必武发来唁电,赞扬他“为民主面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学术界名人吴晗、叶圣陶、华罗庚、冰心、朱自清、郭沫若等纷纷发表文章或演说,沉痛悼念和歌颂闻一多。郭沫若赞扬“闻一多是中国人民极优秀的儿子”,冰心也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闻一多的“红烛精神”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凡是具有“红烛精神”的人,都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都能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做到无私无畏,甚至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果我们都具有这种“红烛精神”,我们就能胸怀大志,克服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通联地址:吉林省舒兰市庆丰乡邮政支局:曹丽芹
  邮政编码:132622
  QQ:1154826163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舒兰市支行
  中国工商银行卡号:6212260802000881648
  户名:曹丽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6 13: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海文学. ( 鲁ICP备19005798号 )

GMT+8, 2024-5-11 05:00 , Processed in 0.0159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