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文学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小说 散文 诗歌
开启左侧

张罗人 纪实散文 王汝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6 21: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汝明 于 2021-12-26 21:59 编辑

                                                                                张罗人                                                                                                            王汝明

       近些年, 走村窜户专为老百姓服务的老式手艺人几乎没有了,比如弹棉花,锔盆锔碗,磨刀磨剪子,张罗扎簸箕。我的舅舅就是福山一带最后一个张罗扎簸箕的手艺人。
       张罗扎簸箕,八十年代前是一门手工艺,工具简单:剪子,小锤,蔑刀,铁铲,钳子,镊子,针锥,针。原材料也比较固定:薄薄的木板竹片,竹篾盘条,牛筋藤条。我舅舅的手艺是祖传的,当初我姥爷是有名的张罗巧匠,年轻时挑着张罗挑子从莱阳一路走街串巷到了福山,相中了现在的开发区古现一个小村庄,依山傍水,招呼其他弟兄七人,主营张罗,业余打工,齐心协力,置地建房,娶妻生子,扎根于此。
      早时候的手艺人,也算是江湖人,同行也是有讲究,有默契的。比如价格统一,生意各自地盘。我记事的时候,姥爷已经没了,但他的手艺传给了我的舅舅,我的舅舅呢,也特爱他这个行当 ,珍惜这门手艺,甚至文革遭到打压都没放弃,并一直干到老,
      我村隔我姥姥家六里地,我舅舅干的时候经常到我村来,他有一辆自行车,据说是我天津的舅舅挣第一笔工资要孝敬我姥爷,我姥爷说啥也不要,就让他想法弄张外汇券,就为后来我舅舅骑的全村第一辆自行车。我舅舅张罗的时候我在旁边看,他会问那些妇女要什么样的罗圈,是木板的还是竹板的,配什么样的底,是尼龙的还是钢丝的、铜丝的,筛什么用,顺便他会把各自材料的价格说仔细,整个选材过程很流畅,她们对他很信任,也不讨价还价。舅舅拿起竹板修修边轻松地卷起一个桶夹在两腿间,打眼攒牛筋线蒙底,整个过程边和妇女家长里短边干手中的活,看似轻松自然,走针穿线,得心应手。末了,手指用力敲敲罗底检验一下松紧程度,用剪子修理露裸在外的丝线,摸摸边缘是否光滑。也有妇女拿出家中簸箕,有的舌头坏了,有的边缘藤条断了,小毛病是免费的,不要钱也都只是客气一句完事,要钱也都不还价。不过都挺热情,有给水请吃饭的,都被舅舅一一谢绝。舅舅随身有一布兜,是舅妈准备的水壶和干粮,走到哪中午吃到哪。到了我家门口,我舅舅十次顶多吃一次饭。无论到哪路过亲戚朋友,都不吃不喝不进家,嘴上说耽误生意,实际怕麻烦,都忙。
       我岁数大了,舅舅也上了年纪,那时条件好了,什么都机器化了,用这些罗呀簸箕的少了,舅舅依然按照以前的规律每几个月走遍他的圈子,有时几天没一个生意。子女都劝他别坚持了,他说:现在不是钱的事了。
        舅舅去世后,我们村来过一个黄县的张罗人,我和他聊过,说我看见他想起了我舅舅,他知道我是那个张罗的亲外甥。告诉我,他知道我舅舅去世了,他们手艺人天下一家,我舅舅请他不干时来他的圈子转转,省得那些要修修补补用户找他,让他在阴间也不安心。
        后来,我又见过那位黄县老人骑自行车来过,没什么生意,只是挨街吆喝一通,遇人海聊,天南地北,谈笑风生,没有失落,不见忧愁。我突然想起了舅舅——从未有过的深情,心酸,对老一辈的手艺人悠然敬畏。



,2019.4.30《烟台晚报》发表了本文《最后一个张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海文学. ( 鲁ICP备19005798号 )

GMT+8, 2024-12-28 05:06 , Processed in 0.01574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