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屈原和姑妈包的粽子 罗迦玮(布依族)
又要到端午节了,儿时不明事由的嘴馋,是对粽子美味的向往,已经迫不及待。远在山里的姑妈已早早带上粽子叶、糯米来到家里,为我们包上了粽子。 时光的飞逝,一切的美好已是难忘的追忆。为我们包粽子吃的姑妈早已远在了天国,如今只能在我思念的梦中重现当年的温馨。姑妈常年劳动显得粗糙、但却灵巧无比的手,用烧后的谷草灰炒上糯米,放上了腊肉片,再用粽子叶包成了粽子,放水煮上几个小时,一股带着粽子叶和糯米香浓的热气,便弥满了屋里的各个角落,直让我不断地咽着口水…… 吃上了姑妈亲手制作的粽子,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温暖和幸福。姑妈的善良和勤劳,值得我一生的感恩不尽。这已是我懂得事理之后,方得到的情感收获和永恒不变的浓烈思念。 儿时的我,只知道粽子的可口和解馋,尚无“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认知和体验,更不知道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和粽子的由来。过节的快乐和吃的爽口,成了单纯的唯一的向往和念想,哪有什么愁的滋味和思想的见地?或许正因为童年的蒙昧无知,才让人享有了天真无邪的幸福童年,也注定了成长的过程就是岁月风雨的洗礼,但凡能够保持初心不改的人,便会拥有人生金秋的辉煌,有了稻谷在心里的飘香,有了亲情的温暖和感恩的虔诚。 直到上了初中,听了老师讲解郭沫若先生创作的历史剧《屈原》,我才知道粽子蕴含的意义和屈原的伟大。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楚辞”的创立者、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提倡“美政”,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时敝,联“齐”抗“秦”。却因为人性格耿直,受到了贵族势力的排挤诽谤,遭到了流放。但其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却矢志不渝,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以明心志。无奈楚国的最终被灭,让他的报国之心无可寄托,在愤然中投江自尽,以死明了志。了结了一个历史的悲剧,留下了千古传颂的爱国情怀! 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正逢民间祛病防疫的端午习俗,便由此在百姓的心中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包上的粽子,亦成了百姓对屈原的深深祭奠。在江上赛起的龙舟,已把生命不息、精神不倒的华夏精神代代传承。 郭沫若先生创作《屈原》的背景,正值抗战处于白热化阶段,国民党反动派竟置民族大义不顾,悍然发动了“皖南事件”后不久,以期以屈原宁死不屈的伟大爱国精神——唤醒人们崇尚正义、渴望光明、反抗黑暗、拯救中华的决心和斗志。 我万万没想到,我从儿时就嘴馋的粽子,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历史意义,有百姓袪病防疫的虔诚祈愿,并在其中寄托着对屈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之魂的深深缅怀。能吃上粽子的可口,已是我们活着的人的幸福,真正给了我们滋养的,还应是爱国主义的精神和人间的大爱,壮了我们的风骨,扬了我们的志气。我们的感恩,已是由衷的缅怀,更应是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中华民族日益强盛的今天,我们展望着民族复兴的未来,亦不可忘记历史的伤痛和沧桑;我们向往着幸福生活的美好,亦不可忘怀前人的恩德和造化。我们仍在前行的路上,手中的接力棒尚需我们的奔跑和传递…… 祛除病毒,尚需我们的努力。实现复兴,尚需我们的奋发。抵御外侮,尚需我们的众志成城。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愿望,永远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 汨罗江的滔滔不息,已是生命的滋养和精神的不朽。我想起了屈原和姑妈包的粽子,感恩之情的油然而生,将是我挥汗如雨的劳作和明天的更加美好。 2021年5月25日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