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文学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小说 散文 诗歌
开启左侧

站在阳光里(外二篇)   作者:李易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7 22: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站在阳光里(外二篇)

  作者:李易农
  
  和朋友街头聊天,朋友说:“走,咱往阳光处站站……”
  冬日天冷,我们遂从阴冷的地方,找了阳光灿烂之处,信马游疆地胡侃起来。阳光从头顶洒下来,暖暖的,让人觉得很舒服。不知不觉我们谈了半天,站在那里,竟没有疲惫感。
  回来的路上,回想刚才和朋友聊天的情景,突然我想起一位朋友发的朋友圈信息:站在阳光下。
  朋友同时还配有图片:他和老母亲同坐在家门前晒太阳,老母亲慈眉善目,一手拉着他,满脸开心的笑容。他也握着母亲的手,孩子般的微笑着。阳光将这对母子,照射得亮亮的,再加上笑容那么透彻,让人觉得满心眼里欢喜。
  端详图片,“站在阳光里”这句话又品味良久。幸福莫过于如此,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双手相握,共同沐浴一片阳光。阳光是平常我们所见的,但它因为母子的情感交融而更充满诱惑力,让我们怦然心动。
  站在阳光里,我想这应该是知足的惬意的幸福,是亲情于阳光的丝线里,织就的华美锦缎。而我今天站在阳光里和朋友聊天,这阳光又成为平凡生活里的一抹绮丽色彩,让朋友间的联络有了温度的证明。
  另一副画面,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我看过一本书,书中大意是说一位初中文化的农民,因为喜爱文学,在打工之余苦苦追求文学,起早贪黑利用点滴时间写作,最后出版自己的著作、签约某文学院、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的追梦故事被很多人口口相传,成了人们心中励志的“明星”。他受邀前往各个学校讲逐梦故事。有一次,讲座结束,许多小学生围着他合影留念,就有了这样的照片:孩子们的笑容和他脸上的笑容碰撞着、融合着,整个图片上有无数的笑脸围在一起。他在这张照片下写了一句话:站在阳光里。
  我初看时颇为诧异,照片上明明没有阳光,可他却说自己站在阳光里。再一思忖,突然为自己浅薄而羞愧。他说站在阳光里,这是为自己艰辛追梦后,被他人认可所获得的幸福感,为自己获得成功的自豪感,更是因为自己热爱的事业,被他人顶膜礼拜后的欣慰……
  我这样的搜索式回忆,脑海里又跳出一个这样的“站在阳光里”画面。
  那是我的同学,他一心想学篆刻,为此,数年如一日沉迷于篆刻的氛围里。他的篆刻虽有进步,可他总是不满意,觉得无法突破,经人指点,前去拜访名家。名家指导后,他和老师站在一起拍下照片,说:“我站在阳光里。”
  同学“站在阳光里”,是对成功者的顶礼膜拜,成功者就是他的目标和方向,就是他内心的庄稼向上生长的力量和阳光。这份阳光里,有决心和梦想。
  站在阳光里,我们都要站在阳光里,不论这种阳光是微弱还是强烈,不论是外界还是内在,只要有阳光,我们生活就会有感动和幸福,就会有力量和梦想。部落岁月过去多久,只要想起过去曾站在阳光里,那我们都会庆幸自己当初有了一个最为正确的选择。
  
  @当感动遇到感动
  
  
  这天单位开会,会上领导说了一句话:当感动遇到感动,这该是多么美好的时刻。
  感动遇到感动……我在心里不停地重复着这句话。我在想,什么情形之下才是感动遇到感动呢?
  很快,这句话就在我身边得到了验证。
  那个中午,我到饭店吃饭,不多时,进来一位八九岁的小男孩。他慢慢走到一位正在收拾盘子的女服务员前,怯怯地说:“阿姨,我买两个包子……”他伸出手,展开手指,将一枚硬币呈现在服务员面前。
  服务员愣住了,说:“一块钱?只能买一个哦……”
  “哦,那就买一个给我奶奶吃吧。”小男孩的话,让服务员十分诧异。接着又问奶奶怎么不来。
  小男孩断断续续地说:“我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了,很久没回来了。奶奶病了,两天没吃饭……我也饿了……”
  服务员不等男孩说完,轻轻地微笑着把一块钱又放到了小男孩口袋,说:“哦,这样吧,今天的包子阿姨请你吃,因为你特别像我家孩子呢!”说着,服务员转身来到收银台,从口袋里掏出五块钱,全部买成了包子送到了小男孩手里。男孩看到这么多包子,脸上一下子绽放出花朵,开心地拿出一个包子就大口啃起来。“真好吃,好久没吃过包子了!谢谢你,阿姨。”
  这是我亲眼看到的一幕,内心的湖泊立马荡起一层层的涟漪。
  小男孩的懂事孝顺,让人感动。同时,这个服务员以“很像我家孩子”为借口,掏钱为小男孩买包子。虽然只有五块钱,但五块钱也是这位服务员辛辛苦苦劳动所得。她的善良,让人感动。
  故事本身到此结束了,可就在小男孩要走出饭店时,一个经理模样的人快步走上前,拦住了男孩的去路,伸手拉着小男孩来到了收银员面前,说:“这个孩子以后来吃饭,全部免单,记到我的账上。”然后,他又对刚才那位服务员说:“店里有你这样有爱心的服务员,是我们的荣幸,你的工资以后每月涨五十……”
  然后,他蹲下来,对小男孩说:“你还想吃啥,叔叔请你吃饭,因为你很懂事。欢迎你以后常来,我们为你全免……”
  他的话音刚落,店铺里有人就鼓起掌来。
  “当感动遇到感动”,我心里又回想起单位领导的那句话,并不住地一遍遍地咀嚼着。这几个字,如同用蜜汁浇筑而成,让人越嚼越甜。
  小男孩孝顺心疼奶奶,这是让我们感动的第一波浪潮,服务员替小男孩买单,这是让我们感动二波善良浪潮。一波未平,一浪又起。当饭店经理出现时候,已经使我们感动的波浪,再次荡起了一个高度——这所有的感动,不正是“感动遇到感动”的真实再现吗?
  这一片段是我们生活里的一道亮丽风景,是我们平凡的生活里,最为温暖最为和谐、最为美好的画面。
  “感动遇到感动”是我们彼此之间人性之美的相遇,是心灵上彼此火花的融合,是一片善良的海域和另一片善良海域的链接,是我们情感天空的彩虹。
  走出饭店时,我还在想,如果我们生活里处处都是这种相遇和融合、时时刻刻都有这种连接和彩虹,那我们所处的人间,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平凡礼物背后的故事
  
  
  
  
  我的忘年交下凡给我讲了一件他身上的故事。
  小凡说,去年的时候,他收到过一件礼物——一枚贝壳。
  这枚贝壳没有经过任何的刻意加工,天然的纹理间还带着一些沙土。当时小凡收到它,觉得并不以为然——那只不过一枚贝壳而已嘛!
  那些时间,小凡上学思想消极,厌学、不用心,成绩也不好,更因为一场疾病请假一段时间后,他低落的情绪越来越浓厚。一次,老师布置了一项问答作业,小凡意外的答案,让老师对他赞赏不已,并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一枚贝壳送给小凡,作为奖励。
  小凡说,他手里捏着贝壳,感谢贝壳硬硬的,边缘又有点划手。它轻得几乎没有一点重量。更重要的是,它太小了,小的如大拇指甲盖一般。这样的贝壳,丢在任何地方都会被忽略,没有人发现,即使发现了也会毫不在意的。晚上,小凡回家后,将贝壳随手丢在桌子上。
  
  小凡妈妈看到了,愣住了,马上问小凡从哪里来,当得知是老师送给时,小凡妈妈感动地说:“你们老师竟然把这枚贝壳送给了你!这枚贝壳老师得来不容易啊!你可好好保存,别辜负老师希望……”
  原来,这枚贝壳是家住山区的老师外出办事途中,看到一处大海时,特意半途下车来到海边一处不大的沙滩上,花费了半天的时间去寻找贝壳。遗憾的是整个沙滩上几乎看不到贝壳的影子,就在老师失望时,在一处石缝里发现了这枚贝壳。白色的扇面,又有着淡淡的绿色。老师当时喜极而泣,拍照片,发了朋友圈……
  小凡妈妈说,她看到老师的朋友圈后,心里觉得这枚贝壳十分珍贵——为了捡到这枚贝壳,老师花费了那么多的努力和心血呢!
  
  小凡说,他听了这枚贝壳的背后故事,心里满满的感动,并真切地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怀。他也因为这枚贝壳,改变了学习态度,很快学习提高上去了。
  
  小凡伸出手来,让我看了这枚贝壳。小小的贝壳,细密的花纹,如同涟漪一样荡漾着。感悟疑问,这枚贝壳背后的故事,也是一份礼物,它垫起来了贝壳的珍贵度,让每一个聆听着,都体会到了送给礼物的老师那一份真挚情怀。
  贝壳虽小,贝壳背后的故事,却暖人心。这是看不见的礼物,是来自于我们情感深处的力量。
  
  
  (作者:李易农)
  
  
  (望老师斧正李易农为笔名)
  
  
  通联: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八一路时代广场1号楼401室
  收件人:李刚
  邮编:471500
  qq:一零四八四四四六零七
  联系方式:13014771975
  weixin:ymnf1048444607
  洛阳市工商银行栾川支行账号:6222021705018013634
  户名:李刚
  
  
  作者简介:李易农,本名李刚,洛阳市栾川县人。男,75年生。初中文化,打工农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洛阳文学院签约作家。2011年冬开始文学创作,在《人民日报》《检察日报》《工人日报》及《诗刊》《诗林》《星星》等媒体发表作品3000余件次,先后获得诗刊社、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作家协会、上海诗歌节、上海金融城杯诗歌大赛等全国各地大赛奖项100次。参加了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国诗歌网在上海大学举办的首届“网络诗人高研班”学习。其创作事迹,曾被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河南日报、栾川电视台、人民武警报(纪实散文)、洛阳电视台等媒体专版报道。出版“梦想”四部曲:散文集《月上高岗》《月暖高岗》、诗集《月明高岗》《月圆高岗》。目前为《星星》诗刊公益编辑、某机关报副刊编辑、《快乐作文与阅读》杂志特约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30 09: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分开发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海文学. ( 鲁ICP备19005798号 )

GMT+8, 2025-2-6 07:00 , Processed in 0.0172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