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文学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小说 散文 诗歌
开启左侧

赶 海 吴刚/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8 11: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露珠 于 2024-12-8 11:07 编辑

赶 海

吴刚/文


受寒潮影响,11月18日,长岛刮起了最高9级的大风。我有晨跑习惯,当天就在黄渤海分界线以北的玻璃栈桥上,见识到了海浪的威力,只见狂风卷着巨浪,以万马奔腾之势向岸边冲来,遇到礁石毫不减速,直愣愣撞了上去,一石激起千层浪,花开四溅,卷起千堆雪。

第二天一大早,我又跑步来到了这里,到达目的地刚好6点半,我知道每逢大风必有大靠,果然,海水向后退去了30多米,露出了海床,也裸露出了奇形怪状的礁石,海面平静,海水低吟浅唱。我拿出随身的塑料袋,投入到赶海者的行列。

6-10月份是赶海的最好月份,主要是这几个月水温适宜,人不遭罪。此外,每月的初一、十五会涨大潮,这时候退潮时间较长,赶海效果更好,不过,刮大风不在此限制内。隆冬季节是捞桐皮、森毛等海菜的最好时期。

现在这个月份,海里只有一些波螺、辣螺、小蟹子等。即使这样,被一茬一茬的赶海人所捡拾,数量也不多。不过矬子里拔将军,能捡到的除波螺莫属了。

我想到了我老家砣矶北村的海区,那里很多礁石,海鲜就丰富很多,波螺就不必说了,尤其是螃蟹,那可是“芦沟桥上的石狮子——多得数不清”。

我家离海沿不远,经常和小伙伴到海里抓螃蟹。搬开硕大的石块,一只赤甲红就赫然在目,只见它迅速张开2只大螯,张牙舞爪与我对峙着,始终保持着警惕的状态,稍微停顿片刻,就又瞬间加速,横着飞窜而去。

因为曾经多次被它夹疼,知道它的厉害,我迅速伸脚将它踩住,戴着手套慢慢向它靠近,然后从侧面将它的2只大螯按住,这只赤甲红就乖乖地被我收入囊中。但很多时候,它在海青、海藻等掩护下,钻进附近的石礓洞中,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拿它没有办法。每当想起这些,就让我陷入童年的美好回忆之中......

在这里捡波螺有10多个人,分散在栈桥附近的各个区域,以中老年人居多,也有几个年轻的妇女,我认识几个,和他们一一打了招呼,就投入到紧张的劳作之中。

捡波螺这活看似轻松,但其实也是个技术活:首先要腿脚麻利,手指灵活,我在石块和石礓间反复搜索,眼睛像雷达一样扫描,锁定下一个需要进攻的方向;再是不必拘泥于一个位置把它们捡干净,看看差不多了,就赶紧转移战场。

因海水退潮时间有限,今天6点退潮到底,8点左右差不多就涨上来了。因老是弯腰,前两天在家干活闪了的腰部在隐隐作痛,还有脚下礁石溜滑,得时时注意别摔倒,并防止鞋进水。

这个海区的波螺品种有转螺、滨螺和辣螺等,主要品种是转螺,转螺学名锈凹螺,俗名“偏腚波螺”。这种螺是圆锥型的体型,在浅海岸边非常常见。一到海边退潮时,它就裸露出来。它的个头不大,属于小型螺类。

这些波螺肉质细嫩,吃起来香嫩、艮肘,但大树乘凉树难栽,这波螺不好煮,煮大了挑不出来,煮小了,一个是不熟,容易坏肚子,再是也未必挑得出来。

波螺大多吸附在潮间带中的石块上、石缝中或石块下,水洼中的波螺明显要多,我捡了一会儿,感觉有点失望,大波螺太少了,照这样下去,捡半天还不够塞牙缝的。

不过,越往北大波螺越多,索性小的不要了。我走得很快,双眼不停地撒摸,附近的大波螺很快被我捡净。

不过我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这些大波螺有很大一部分被寄居蟹吞食,壳被它们占据,这是我回家煮熟了以后才发现的。我以前捡波螺,寄居蟹有是有,但没有这么多,以后再捡还真得注意识别。

我还捡了数量可观的辣螺,小的香油波螺(滨螺)根本不要。还有一些小蟹子,因个头太小,就放生了......

走到一片石礓,我注意到,这里的海蛎子大多被人敲碎铲净,只留下成片狼藉的海蛎子壳,昨天我听钰莹商店老姜讲,今天有大靠,有海蛎子可铲,我还特意拿了一个铲海蛎子的工具,没想到遇到的是这种状况。

因是海岛人,我特别爱吃海蛎子,据说它是男人的加油站,补肾效果不一般,这几年卖礓上的海蛎子越来越少,都被养殖的、大个的海蛎子所取代,因此我时刻留心哪有礓蛎子卖。

上个月在烟台的东口市场买海鲜,看到有个老年妇女摊位上有礓蛎子卖,看了看成色,凑近闻了闻,一股浓烈的海蛎子特有的鲜味扑鼻而来。

该摊主介绍,这是她在东口的礁石上一点点铲的,弄这点不容易,城市人不大认,在东口市场卖2个多小时还没有卖完,她中午饭还没吃,因此着急出手。我是海岛人,当然知道这是宝贝。

我问了价钱,说是都拿走18元一斤,听到这个价格,感到意外,我知道市场上即使是养殖的海蛎子也是4、50元1斤,何况是天然、无污染的礓蛎。我再三确认,又让随行的大表妹给把把关,她看了并抓起一把闻了闻,确认无误。我便对她说“还有吗?我都包圆了”,本意还想拉拉价,想想老太太也不容易,也就作罢。摊主称重3斤多,我赶紧用微信扫码付了款,又留了摊主的微信,告诉她,要是有货的话,告诉我,我再来买。

买完这些,我开车拉着妻子和2个表妹,下午16点多赶到位于开发区三十里铺的大表妹家中,几个人分工明确,和面、切菜、拌馅,包饺子,这顿久违的美味,吃得我们几个长岛人肚子溜圆......

捡了约有一个时辰,感觉有点累。我就在岸边一块石头上歇起脚来,眼睛扫视着平静的海面,禁不住感叹大自然的变化多端,昨天还是惊涛骇浪,今日就凤平浪静,老天爷真是造物弄人啊!

目光停留在石礓上捡波螺的人们,他们大多提着竹篮,这样一是方便捡拾,二是能把竹篮中的海水及时清空。在木桥上有几个外地的游客在拿着手机沿途拍照。此情此景,我脑海中浮现“小桥流水人家”这美妙的意境,禁不住拿起手机,定格下一组组画面!

歇了一会儿,我重新拿着袋子开始劳作。此时,海水已慢慢涌了上来,我猛然醒悟,这是开始涨潮了,我望了望后面,有几个人开始撤退,我打算再捡一波再打道回府。

此时,海水涨潮的速度明显加快,我瞅了瞅前面有一处地方波螺很多,部分已被海水淹没,我立马去捡,刚捡一些,一个浪花飞来,我躲闪不及,双脚被海水打湿。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自我解嘲,这样也好,南面分界线是“一脚踏两海”,北面玻璃栈桥是“两脚进一海”,想想还比较对称。

看了看劳动成果,这些足够我和老婆子美美吃一顿了,于是收拾收拾准备回家。

再交代一句,在收获的海鲜中,我还捡到了2个海参,应该是海底的海参被大浪淘上来的。这让我来了兴趣,我想风越大淘上来的海参会越多,到时候来捡,肯定会大有收获。  

果然,不久我的想法就应验了,11月26日“北冕”台风降临渤海湾,这场台风一连刮6天,长岛4天没通船,前两天风浪太大,我没敢出去,28号早晨我拿上工具,早早来到了礓头。  

远远看去,一群人正在黄渤海分界线岸边捡着什么,走近看到他们大部分人穿着水靴,有的身上被海水打湿,很狼狈,手里拎的袋子基本全是淘上来的海参,多者捡了满满当当一袋子。

一个巨浪打来,人们赶紧撤退,等大浪退去,再顺着潮退的方向捡拾战利品,再细看捡上来的海参,个头都不大。我感到可惜,大海参附着力大,一般淘不上来,只是苦了这些小海参,没等长成就被人们摆上了餐桌,想想也是残忍。心里也埋怨承包海区的老板,你们跑哪去了,在这关键时刻,怎么不派人看着?

心里想着,就有点失掉了捡海参的兴致,一是觉得这些海参食用价值不大,再是心里着实不落忍。后来又转念一想,我不捡必定被这些人拣去,还不如我捡上来给他们放生。

于是,我也动起手来,差不多一个小时,捡了有小半袋子了。由于是跑步来的,脚上穿得是夏季跑鞋,鞋里进水,再加上冬风海浪温度低,我的两脚冻得难受,不得不撤离战场,远远走到西北岸边的礁石上,将这些小海参统统放生,我没有感觉我多伟大,只是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

言归正传,再续前文.....

刚走到木桥转角处,忽然看到天上一群群燕雀在急遂飞行,约有数百只之多,这些燕雀没有什么队形,但步调一致,没有一个掉队的。

它们忽而钻入云霄,忽儿跌下谷底;一会儿如离弦之箭射向远方,转瞬间来到你的眼前,速度之快,手机拍照的速度也跟不上……此时,我想起了曾一起旅游的老朋友范强军,他曾在长岛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工作,是我国鸟类研究专家。我拨通他的电话,他告诉我:“这是燕雀(我开始以为是麻雀),让冷空气赶得赶紧南迁,到南方越冬,这个现在都是大群,和云彩一样遮天蔽日,现在正是南迁的旺季”。

我想到了初中课文曾学到的“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这燕雀虽没有天鹅的远大志向,但它却有坚毅不拔的毅力和严密的组织纪律性,这样才能跨越千山万水,飞回自己的快乐老家!


由此联想到自己,本月25日刚退休,也面临着是继续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家乡安享晚年的艰难选择,我相信我会做好自己的选择。

想到这儿,我双手拎着沉甸甸的收获,自信满满地向家的方向进发!

(2024年11月30日于长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海文学. ( 鲁ICP备19005798号 )

GMT+8, 2024-12-22 17:32 , Processed in 0.01584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