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文学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小说 散文 诗歌
开启左侧

姥姥织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9 11: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姥姥织布
文/王海军
昨日回家,发现姥姥的织布机被父亲大卸八块,零散一地。姥姥不在了,织布机也没了用处。
据母亲说,姥姥结婚的时候,那台织布机就在,应该有100多年了吧。没地方放,风吹日晒,早已风化严重,父亲就把它拆了。很多细小的零件,更是不知去处。
记忆中,姥姥每年都会在这个织布机上织几个月布,一般是在春秋两闲的季节。
每年秋后,地里的棉花收回家。姥姥就开始张罗织布的事宜。织布要经过很多繁杂程序,从棉花收获算起,要经过轧、弹、纺、浆、染、织等。
姥姥一般要挑选朵大、色白的上好棉花用来织布,通常是在地里拾棉花时,就分类收好。在地里收回的棉花因为带有籽,所以也叫籽棉。把籽棉摊在高粱秸秆做的“簿”上晒干,然后姥爷、父亲他们拿到弹棉花的坊里,先通过轧花机把棉籽脱去,只剩棉花纤维,这时称皮棉或生棉。这些皮棉分坨成球状,不能用于编织。再经过弹棉花把皮绵弹蓬松,就成为可以编织用的熟棉了,我们这所弹好的棉花称为“氧子”。
棉花做成“氧子”,姥姥才算真正进入实质意义的织布过程,这过程漫长而精细。
很多年过去了,姥姥纺线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吃过晚饭,姥姥把纺线车子放在小拐炕的一端,装上“挺杆”。姥姥则盘腿而坐,吱吱吱的纺线声响起。姥姥右手转动纺线车,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着“布叽”从转动的“挺杆”向后拉长,抽捻成一条线。姥姥再随着“挺杆”转动把纺成的线缠在“挺杆”上,顺势把手收回,如此往复。多少个夜晚,我就在姥姥的纺线声中入眠的。
“布叽”也是我们这一种方言。扯下一块“氧子”,用长高粱穗的那节秸秆卷起,在木板或小凳子上擀成长约20厘米,拇指粗的棉棒即是。我小时候也帮着姥姥做一些“布叽”,更大的目的还是玩。
姥姥纺好线,把一个个线球码放在小簸箩里。线球不是纯圆的,因在“挺杆”上取下,两头有点尖,如果把橄榄球加肥,也就是这样子吧,不过它是纯白的。
接下来,姥姥把线球绕成线圈或网成穗子,再将线圈和穗子经过浆、染,使线光滑,有强度,增加色彩。线圈将用来做经线,穗子将用做纬线。
织布机准备好,安放在堂屋,调平整,然后开始上线。只记得,姥姥在院子里,把径线梳理开,一根线一根线的平行缠到轴子上,有时按竖向花纹排列,如果织白布,就不用分花色了。具体是怎么操作的,我不清楚,在这不敢乱写。但相信姥姥肯定是下了不少的功夫。
姥姥在姥爷的帮助下,把缠好径线的轴子装到织布机上,把径线牵到另一头布好线。把浸湿的穗子装在梭子里,引出线头,算是准备就绪。
那段时间,我每次放学走到胡同口,听到哐当哐当,咔哒咔哒的脚踏织布机声和梭子的穿梭声,我便知道姥姥是在织布了。一进家门,看见姥姥坐在织布机的坐板上,那坐板光亮,稍向下弯曲,那是姥姥经年累月的勤劳所形成的。姥姥双脚娴熟的踏着脚板,两层经线上下交错,双手则推动挡板,同时左右投掷着梭子,仿佛与织机浑然一体。我现在闭上眼睛,脑海中依然浮现坐在织布机上的那个小老太太。
姥姥织的布便是我们惯常所说的粗布了。用它做成的单子,铺在床上冬暖夏凉,很是舒爽。那时也有很多人用粗布做成衣服,不过我没记得穿过。曾几何时,各种细致、鲜艳、柔软的布料涌入人们生活,粗布被人们舍弃。但近几年,人们又有追求“粗”的现象。不过这种“粗”更健康、更天然,我认为生活还是要适当“粗”一些为好。

作者通联:253300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泰和名都小区王海军15865927869手机微信同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9 16:51: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已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海文学. ( 鲁ICP备19005798号 )

GMT+8, 2024-12-22 22:14 , Processed in 0.0174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