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文学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小说 散文 诗歌
开启左侧

品味 王汝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25 21: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品  味       


      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栏目,曾经火爆一时。很显然,人们不再是生活在那个“解决温饱时代”。
      其实,美味不必走遍中国,就在身边;服务不必羡慕他人,就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烟台南大街的《新华书店》逛逛,不一定买书,走一走饱饱眼福就倍感精神。末了,在西南河旧货市场转悠一下,涨涨见识,淘本旧书杂志,蛮欣慰的。饿了,找个街头小店吃点东西,也算神仙一天了。     
      西南河街边有个面馆,进屋吧台里坐着一个小伙,凳子很高,你跟他说话不得不仰视。看见你,他会主动问吃几碗,然后交钱开单,你拿着单子就可以到屋内厨房窗口排队取面了。面是牛肉面,分量很足,面是拉面,有手工特有的面粉味。一碗两元,碗是家常大碗,满满的,够一般饭量吃饱。如果你吃着味淡,可以要求加点卤,不加钱不用排队。十几平米的小屋六七张木桌二十几个凳子,饭点是没有座位的,只能端着个碗到屋外大街上吃,或蹲或立像极了有的农村在街上吃饭的习惯。店里不卖炒菜不卖酒,夏天就是馋了,可以在别处捎瓶啤酒,吧台有熟花生米拌芹菜、油炸花生米,碟子很小只需一元随时可取。屋内常常人挤人,但没有抢座没有吆五喝六的,都很安静。也是去了多少次才知道那个小伙是个老板,腿脚不方便。
      汽车总站西街口有个地摊,专卖馄饨。那时都是纯手工,馅足皮薄,汤有紫菜。也就是吃了这家馄饨我才知道放紫菜的汤是一种美味。很多人不爱去店里挤,就在这个摊上长桌矮板凳,喜欢通风喧嚣劲,看着马路上人来人往,悠哉悠哉一口汤,一口馄饨。没有人在乎谁是谁,也不管天南海北。店家一对中年夫妻,总是笑脸相迎,从不问你是吃饭还是坐下歇脚,张口就能聊上几句,不知道的都以为是熟客。
      我们家属于福山县,办点事走亲戚上福山的时候多。福山塂顶(现在的王懿荣大街)十字路口南,有一对六十多夫妻摆摊卖早点:小米稀饭、熟鸡蛋、咸菜、包子——当然,咸菜是免费的。包子是自己包的,发面。馅是自己调的,肉块很大半肥半廋,酱是自己做的——没有秘方,普通民间制作,黄豆小麦酱蒿拉毛那种。老两口穿着朴素整洁,老头不苟言笑,老婆很健谈,不笑不说话。每天包好一定数量,卖完收摊,去晚了是吃不上的。熟客可以自己盛饭拿鸡蛋夹咸菜,然后交钱时说是多少就多少,摊主从不强调价钱对否。食客也不担心肉的质量卫生细菌。那个包子,咬一口,面暄无劲,酱鲜肉大,香味直冲脑后,还有大葱特有的浓郁口感。虽说就这么几样食材简单的制作方法,但自己来家做起来就不是那个味。
      ......
      现在,人们不再为温饱犯愁,追求舌尖上的创新,味蕾中的刺激。要么享受酒店星级服务,要么寻求街巷深处的飘香。
      我们小区有个作老豆腐的,只有每天下半晌出摊,就服务于小区,三元一碗调料免费,吃惯了这一口,知道细跟细底卫生状况,又是老街久临,都很买账。吃喝不仅方便,也让人们记忆美味,接受传承,愉悦当下。
      谁都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生活不仅有妈妈的味道老婆的家常菜,也有家门口的地摊小区边的餐馆,无疑高端的服务是一种享受,但更接地气的是你身边的点点滴滴,也是你最容易忽略珍惜,难以忘怀的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6 09: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7 15: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海文学. ( 鲁ICP备19005798号 )

GMT+8, 2024-12-27 10:19 , Processed in 0.01811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